發表文章

真教會必然興起的預示(斯9章)

各省的首領總督省長和辦理王事的人、因懼怕末底改、 就都幫助猶大人 。末底改在朝中為大、名聲傳遍各省、日漸昌盛。(斯 9:3-4) 這裡記載了歷史上一件不可能的大逆轉:有權有勢的亞甲人後代,宰相哈曼,位高權重,卻輸給亡國的小小百姓,目前職業是看守書珊城門的末底改。而且哈曼的輸,輸得一蹋塗地,毫無招架之力。 這似乎是種族間的對決,實則是「聖靈與情慾」、「真神與魔鬼」的重大戰役。亞甲族就是有名的亞瑪力人,是預表情慾。聖經歷史中關於亞瑪力族的命令,被神點名都是要全然塗抹的,卻也從來都沒被塗抹成功過,所以世世代代,都在與選民爭戰。 耶和華對摩西說:「我要將亞瑪力的名號、從天下全然塗抹了、你要將這話寫在書上作紀念、又念給約書亞聽。」(出 17:14) 因此,末底改面對的不是哈曼,而是選民的仇敵亞瑪力族。所以這場戰爭,不能失敗,也不會失敗。最後,甚至其他民族因為普珥日事件,都來幫助猶大人,甚至入猶大族。 王的諭旨所到的各省各城、猶大人都歡喜快樂、設擺筵宴、以那日為吉日。那國的人民、有許多因懼怕猶大人、 就入了猶大籍 。(斯 8:17) 普珥日,預示真教會必然興起。 「入了猶大籍」 是預表外邦人進入真教會,成為真神 的兒女之意。將來耶和華殿的山,將高舉過於萬嶺,萬民都要來真耶穌教會,這是神的應許,是必然成就的。 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得默示、論到猶大、和耶路撒冷。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 萬民都要流歸這山 。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說:「來罷、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 神的殿.主必將他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他的路.因為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賽 2:1-3) 今天或許還有很多人喜歡唱衰真耶穌教會,甚至是我們內部的弟兄姊妹,那是因為不明白真理,因為習慣用大環境、眼前的條件判斷未來,沒有真智慧。這樣的人,買股票通常會慘賠、投資通常會倒閉,因為常常誤判真相。就像當時末底改與哈曼之間的對決,哈曼誤判情勢,沒有看見末底改背後,那位不說話的真神,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以至於慘敗。今天,我們所該做的,就是要持續堅守真理,站在真理一方,做神喜悅的事,讓神繼續與我們同在,因為爭戰的勝敗,乃在乎「有沒有神」,不是有什麼物質的條件。 他說:「猶大眾人、耶路撒冷的居民、和約沙法王、你們請聽、耶和華對你們如此說、不要因這大軍恐懼、驚惶、 因為勝敗不在乎你們...

王后以斯帖四個「若」的懇求(斯8章)

王向以斯帖伸出金杖;以斯帖就起來,站在王前,說:「亞甲族哈米大他的兒子哈曼設謀傳旨,要殺滅在王各省的猶大人。現今王若願意,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為美,若喜悅我,請王另下旨意,廢除哈曼所傳的那旨意。我何忍見我本族的人受害?何忍見我同宗的人被滅呢?」(斯 8:4-6) 聖經中有許多禱告的佳範,在以斯帖記中,以斯帖對外邦王,波斯王亞哈隨魯王的祈求,深得王心,相信她也以相同的態度在對天上真神懇求,而這樣的懇求必蒙天上真神的悅納。 耶穌設一個比喻,是要人常常禱告,不可灰心。說:「某城裏有一個官,不懼怕神,也不尊重世人。那城裏有個寡婦,常到他那裏,說:『我有一個對頭,求你給我伸冤。』他多日不准, 後來心裏說:『我雖不懼怕神,也不尊重世人,只因這寡婦煩擾我,我就給她伸冤吧,免得她常來纏磨我!』」主說:「你們聽這不義之官所說的話。神的選民晝夜呼籲他,他縱然為他們忍了多時,豈不終久給他們伸冤嗎?(路 18:1-7) 這裡耶穌教導我們禱告要堅持,不要灰心,要禱告到連「不義的官」都忍不住要為我們伸冤的程度,就像這裡,王后以斯帖對王的懇求,讓外邦王也忍不住要完全聽她所求。 以斯帖的懇求,有四個「若」: 王「若」願意,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為美,「若」喜悅我 ,值得我們思考與學習: 一、王若願意 :我們所求,有沒有問神是否願意?還是逼神就範,要神一定要聽我們的? 二、我若在王眼前蒙恩 :祈求之前,先思想「我配得這恩典」嗎?我,乾淨、聖潔嗎?平常的信仰生活中,神要我遵行的,我都遵行了嗎? 三、王若以為美 :有問過神覺得這樣做好嗎?是合乎神的旨意嗎? 四、若喜悅我 :清楚明白神愛我嗎?我值得神喜悅嗎?我可愛嗎?神喜悅的事,我都完全去做了嗎? 思想這四點,都做到了,主必垂聽、動工! 所以耶穌說:「你們舉起人子以後,必知道我是基督,並且知道我沒有一件事是憑著自己做的。我說這些話乃是照著父所教訓我的。那差我來的是與我同在;他沒有撇下我獨自在這裏, 因為我常做他所喜悅的事 。」(約 8:28-29) by Isaiah Kao

我所願、我所求,是否得神喜悅?(斯7章)

王后以斯帖回答說:「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為美、我所願的、是願王將我的性命賜給我、我所求的、是求王將我的本族賜給我。」(斯 7:3) 這章是以斯帖記的高潮起點,且之後高潮迭起、最後劃下完美句點。吸引我的,是這段經文中,以斯帖,包含末底改,都深知自己真正的所願、所求。反思自己,是否真的知道「合神旨意」的所願、所求? 以斯帖不以尊貴、榮耀為人生追逐的方向,其實到此之前,沒有人知道以斯帖「猶大人」的身份。換句話說,接下來若哈曼的陰謀得逞,火也燒不到以斯帖,因為沒人知道她是猶大人。但是,以斯帖話語當中,已將自己圈在猶大族裡,因為她說: 「求王將我的本族賜給我。」 我們人生的所願、所求,到底是什麼?是像哈曼一樣嗎?仔細想:若哈曼不要招惹神的兒女,他也不至於抄家滅族,他大可以繼續平步青雲,作他的春秋大業之夢。可惜,哈曼就是眾多世人的寫照:有了利,就要追求權;有了權,要追求名。為了名,不容許有任何人對我批評、不敬。名、利、權一把抓時,到頭來卻總是虛空,因為不能使人真得滿足,而且這過程,常容易招惹殺身之禍,或因此離開真道。 我們當像以斯帖一樣:認清了真所願、真所求是甚麼?也要像上一章的末底改: 於是哈曼將朝服給末底改穿上、使他騎上馬走遍城裏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說、王所喜悅尊榮的人、就如此待他。 末底改仍回到朝門 .哈曼卻憂憂悶悶地蒙着頭、急忙回家去了.(斯 6:11-12) 末底改經歷了一場人人稱羨的尊榮歷程,而且是家喻戶曉的名聲。然後呢?這裡說: 「末底改仍回到朝門」 ,多麼震撼啊!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反觀哈曼,他因為執著這些世間榮華,當沒得著時,就是極度挫折、失望。讓我們來看主耶穌會怎麼做? 喫的人除了婦女孩子、約有五千。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先渡到那邊去、等他叫眾人散開。散了眾人以後、他就 獨自上山去禱告 .到了晚上、 只有他一人 在那裏。(太 14:21-23) 這是主耶穌執行了五餅二魚,使光男丁就有五千人的群眾吃飽,而且還有剩的神蹟,卻因此引發了百姓的錯誤聯想,因為百姓開始勸進耶穌「革命」「當王」。然而,我主耶穌基督,卻 「獨自上山去禱告,到了晚上,只有他一人在那裡。」 留下人生時時「歸零」的榜樣。 以斯帖、末底改,都和主耶穌一樣,很清楚「人生真正的目標」,不是一般世人的權利追逐,而是神國大業!因此,即使得到合城的尊榮掌聲、或是泰山崩於前,那又如何?這些合神心意的...

世人必不能勝過的人-神的兒女(斯6章)【蒙恩見證】

圖片
(哈曼) 將所遇的一切事、詳細說給他的妻細利斯和他的眾朋友聽.他的智慧人和他的妻細利斯對他說:「你在末底改面前始而敗落、他如果是猶大人、你必不能勝他、終必在他面前敗落。」(斯 6:13) 本章若以故事的起承轉合來分段,屬於「轉」的開始,經典的轉折,就是「那夜王睡不著覺」。王睡不著覺,是因為惡人哈曼,也睡不著覺。 王說:「誰在院子裏?」(那時哈曼正進王宮的外院、要求王將末底改挂在他所預備的木架上)(斯 6:4) 當一個人處心積慮、念茲在茲,急切想完成一件事的時候,就會「失眠」。不同的是,王睡不著覺,是神使他睡不著覺,因為他是神的用人。神似乎在說:「睡什麼覺?不准你睡覺,因為惡人也睡不著覺,而且正在前來的途中。」然而,哈曼的睡不著覺,是因為他的怒火、不滿,以及急著要復仇的心理。 這章的經典轉折,就是當王正在苦思,沒有給猶大人末底改應有的獎賞時,突然察覺有人在院子。這個時間點很巧妙,都是剛好快了一步,令人捏把冷汗。好像沒希望了,突然又順利過關。因為哈曼明早就要殺害末底改,所以神要王前一晚睡不著覺;正當哈曼來要要求王處死哈曼之前,王又先他一步開口: 「 王所喜悅尊榮的人、當如何待他呢?」 直接岔開了哈曼的原本話題。然後整個情勢逆轉。 這一切,看在哈曼身邊的「智慧人」和妻子眼裡,很清楚: 「你在末底改面前始而敗落、他如果是猶大人、你必不能勝他、終必在他面前敗落。」 是的! 「他如果是猶大人,你必不能勝他。」 。這 「猶大人」 ,就是「神的兒女」的代名詞。這段經文,這段歷史,就是在昭告天下:沒有人能勝過神的兒女。 讀到這裡,心中極為激動與雀躍!是啊!在筆者人生已經過去的五十多個年頭裡,所經歷的正是如此。看似沒有希望了的事,神竟然就出手了!因為神似乎在說:「這是我的兒女,你是誰?竟敢欺負他!」 奉主耶穌聖名做見證: 1995年5月的某一天,筆者正要從金門防衛部砲指部退伍。有一位指揮部少校軍官跟我借兩萬元要週轉,說一星期後就會返還,但是我已經要退伍了,時間也經過將近一年,這位少校軍官卻避不見面。本於聖經真理的教導,我知道「借貸給窮人的,就當作幫助人。」所以漸漸地也沒打算追回。 退伍在即,突然我的營輔導長「許偉仁」,跟我說:「你要退伍了,有沒有甚麼需要幫忙的?」當時我是直屬指揮部的砲兵營營部訓練官,我隨口說:「好像沒有,只是有人欠我錢而已。不過沒有關係,謝謝營輔導長。」沒想到,營...

敵人的「明早」與神的「那夜」(斯5-6章)

  人生常有「計劃趕不上變化」時,如:一場疫情,使原本賺大錢的生意反而因此關門;好不容易考上了熱門科系,準備畢業後大展長才,結果社會已經變遷,昔日的熱門,竟成了今日落伍的科系....等。常說「盡人事,聽天命!」是人生的準則之一,卻也可能是「時不我予」時的藉口。歷經滄桑的人,回首來時路,總是會對這樣的人生不勝唏噓! 人生,難道就只能忍受「計劃趕不上變化」的無奈嗎?面對命運真的只能繼續招架無力,任憑它嗎?我們真的毫無對策了嗎?除了盡力而為,然後就只能聽天由命嗎? 西元前四七四年,在遙遠的波斯帝國曾發生一件不尋常的事:因亡國被俘虜到波斯的猶大人,差一點被滅族!當時在首都書珊城中,也是猶大人的王后以斯帖,知道當時的寵臣:亞甲族人哈曼,技巧性誘使國王亞哈隨魯王下詔,要於某日除盡境內所有的猶大人時,王后以斯帖要通國猶大人,為她禁食三天三夜,禱告天上的真神,因為她要去面見已三十日沒有被召見的王,看能不能收回成命? 聖經以斯帖記第五章記載:王后以斯帖真的去見王,一切似乎很順利(注意!王已三十日沒接見王后),因為王伸出金杖接見(按當時律法,主動見王,若王不伸出金杖,必要處死)。以斯帖籌算後,預定進行兩次單獨宴請國王與宰相哈曼,第一次先降低哈曼戒心,並了解彼此之間的優勢劣勢;第二次要評估情勢後,看用什麼方式跟王懇求收回成命。 沒想到!「計畫真的趕不上變化」,第一次宴請王和哈曼結束後的晚上,敵人已經先有行動!哈曼的妻就提議準備五丈高的絞刑架,「明天一早」就要奏告王,將猶大人末底改處死。 他的妻細利斯和他一切的朋友對他說:「不如立一個五丈高的木架, 明早 求王將末底改掛在其上,然後你可以歡歡喜喜地隨王赴席。」哈曼以這話為美,就叫人做了木架。(斯 5:14) 明天還有一場「三人盛宴」啊!但是惡人明天一早就要出手,宴席絕不會一早就展開,這時誰能阻止?末底改若一早被殺了?今天所預備的盛宴,還有意義嗎?還有,末底改、以斯帖能知道這詭計嗎?來不及知道、也來不及禱告,那該怎麼辦? 這時,只有神有辦法!因為人的盡頭,才是神的起頭啊!神讓亞哈隨魯王「那夜睡不著覺!」 那夜 王睡不著覺,就吩咐人取歷史來,念給他聽。正遇見書上寫著說:王的太監中有兩個守門的,辟探和提列,想要下手害亞哈隨魯王,末底改將這事告訴王后。...(斯 6:1) 看到這裡可知,我們的神一直都在,即使在夜間,祂還是在工作,祂一心一意...

所得恩賜越大、當盡的責任就越大(斯4章)

末底改託人回覆以斯帖說:「你莫想在王宮裏強過一切猶大人,得免這禍。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麼?」(斯 4:13-14) 末底改這番似乎極為嚴厲的話,卻是符合神心意的命令。當我們蒙神驗中,承接越來越重的職分時,外人總是以「升官」來解釋眼前的現狀,但是屬神的人都知道,神不做沒有意義的事,即使沒有信主的君王,也有神的旨意在他身上。對神的工人而言,「恩賜越大、責任就越大」。 主耶穌曾講一個比喻:「五千、二千、一千」。祂說: 那領五千銀子的、又帶着那另外的五千來、說:「主阿、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 25:20-21) 這是領五千的僕人,所做的回應,主耶穌也說到這位做主人的回應。主耶穌對於領二千的,祂的敘述也完全相同,只不過將五千換成二千罷了。至於領一千的,沒有一千的回報,他的結局就是被棄絕。這是什麼意思? 領五千,就是領受的恩賜的大小(五千以筆者查考相關資料作轉換,約相當於今日新台幣二千四百萬左右,是極大的數目),因此賺五千是應該盡的本分,只要好好運用神的恩賜,必然達得到。領五千的,若賺不到五千,不是能力的問題,是「願做的心」的問題,表示他沒有盡全力報答主。所以領一千的(換算約為新台幣四百八十萬元左右),沒有去賺一千元,就是沒有發揮神所賜的恩賜。 主耶穌在一些比喻上,用了「天價」來比喻,是強調比喻的重要性。要知道,即使只領了一千,也是一筆大數目啊!(不是新台幣一千元喔!) 因此,末底改敏銳的屬靈感受,使他知道以斯帖,能成為王后的歷程,是件很不尋常的歷程。除了神特別的恩典之外,必有神特別的旨意。當這件危機發生時,經多日的禱告後(穿麻衣、哀哭,是以斯帖記裡,暗喻禱告的寫法),思考神給的恩典,於是對於年輕的以斯帖做這樣嚴厲的教導。 屬靈的敏感度,是明白神旨意的第一步。 像大衛成為君王之後,他不是將當王視為很平常的事,所以才能成就今日成為合神心意的人。 於是大衛王進去、坐在耶和華面前、說:「主耶和華阿!我是誰?我的家算甚麼?你竟使我到這地步呢!主耶和華阿!這在你眼中還看為小、又應許你僕人的家至於久遠。主耶和華阿!這豈是人所常遇的事麼?......」(撒下 7:18-19)...

誰正坐下飲酒?是誰正在慌亂?(斯3章)

驛卒奉王命急忙起行、旨意也傳遍書珊城。王同哈曼坐下飲酒.書珊城的民卻都慌亂。(斯 3:15) 這段經文在筆者讀完今天的進度之後,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誰正坐下飲酒?是誰正在慌亂? 「坐下飲酒」 表談笑風生的一群,即使外面正有戰事,卻能在談笑間、敵人已灰飛煙滅! 「卻都慌亂」 ,則是指另外一批、被動受擺佈的人,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現在又怎麼了?怎麼會這樣?」是這些慌亂之人,彼此之間起彼落的爭議聲,卻永遠找不到答案。 胸有成竹,就能安心坐下飲酒;無頭蒼蠅,就只能無止境地慌亂!只是,這時坐下飲酒的是 「王同哈曼坐下飲酒」 ,是壞人啊!那怎麼辦? 人的一生,如同寫文章時慣用的四段落公式:起、承、轉、合。「起」,是鋪陳本文章重要的人事物,對這些相關事項,做合理的交代;「承」,是承接這些相關事項,引導進入正題,也是高潮前的預備;「轉」,則是一場轉變,常常是超乎意料之外的變化,令人捏把冷汗的敘述;「合」,就是結論,無論是好、是壞,就是總結。人的一生有許多小迴圈,進行著小事件的「起承轉合」;人的一生總結,也是一場大範圍的「起承轉合」。然而無論如何,最後的「合」,都要進入基督裡,成為蒙拯救的,如此,人生就是一篇好文章。 聖經中有些典型的起承轉合,就是一個經卷裡剛好有四章,可以讓讀者細細品味,筆者覺得非常值得一讀,就是:【路得記】、【約拿書】,甚至是新約的【腓立比書】。 本卷到了此章,仍處在「承」的階段,但是已經引入一個高峰前的預告。當然,這段猶大普珥日歷史已然成就,是美麗的「合」,但是在末底改的心中,似乎早已看見神的救恩。這卷聖經中唯一完全不提「神」的經卷,卻可以深深感受到神的處處同在。 我們都知道,沒有海裡的礁石,就看不到被激起的美麗浪花。哈曼,似乎掌控全局,因他自以為是的胸有成竹,於是坐下喝酒。然而,他卻是神準備要激起美麗浪花的「礁石」,而這美麗的浪花,就是「救恩」。阻擋越大、救恩越美!只是,我們若是當時末底改、以斯帖,我們會選擇「坐下」安靜靠神,還是「慌亂」埋怨神? 魔鬼的工作總是「高調」行事,大陣仗製造不可挽回的局勢,如:製造仇恨的猶太人,形塑釘死耶穌的大環境。然而明白主旨意的人,總是願意以安靜的心,看見神「默默」所做的工,如:全備的福音,不受時空阻擾,已傳遍天下。 今天魔鬼仍然高調在煽動這個世界,好比從外界煽動名嘴藉著媒體毀謗真教會;或是從內部製造矛盾,因細故毀謗真教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