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掃羅王陣亡的原因(代上10章)

這樣,掃羅死了。因為他干犯耶和華,沒有遵守耶和華的命;又因他求問交鬼的婦人,沒有求問耶和華,所以耶和華使他被殺,把國歸於耶西的兒子大衛。(代上 10:13-14) 歷代志相傳是文士以斯拉在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之後,在波斯王古列下詔書,讓第一批被擄的歸回重建聖殿時所寫的。作者以神的角度寫歷史,所以清楚描述很多歷史的真實原因,就是神的作為。 這裡寫下第一個以色列王朝的國王如何殞落。掃羅王是神所膏所選立的王,為何最後被棄絕?原因一目瞭然: 他干犯耶和華,沒有遵守耶和華的命;又因他求問交鬼的婦人,沒有求問耶和華 。 信仰其實是簡單的事,因為只要完全照神的喜悅來行事與生活就可以達標。而且神所要的是清楚明白的,不必猜測,不必像人世間一樣,常常猜不透人的心,因而常常無法讓他們得到喜悅,卻又常常不明講。神喜悅的事,明明白白地記在聖經中,只要經常誦讀、反覆思想,就可以明白,再搭配順服的心去遵守,將來必能進天國享永生,就這麼簡單! 所以你們要謹守遵行這約的話、好叫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亨通。(申 29:9) 但是,那種「犯一點點錯也不可以嗎?」、「我真的是一不小心犯的耶,也要計較喔?」的想法,常常讓我們不願意完全儆醒。信仰雖然很簡單,但是要時時儆醒卻是不容易! 2022年一月兩個交通罰單陸續收到:買早餐路邊暫停被熱心民眾檢舉拍照,因為是紅線,罰了三百元;塞車路段,塞在十字路口的長長車龍時,已變成紅燈,於是判定「闖紅燈」罰了兩千七。一個是我們覺得沒那麼嚴嚴重吧?停一下下,人也沒下車?另一個是塞車又不是我所願,剛好燈號轉紅燈,這樣也算我闖紅燈?太嚴格了吧?想一想:一個是心存僥倖,一個是不夠警醒,但是,違規是事實。 2022年時,知道有幾位聖職人員被除名,而且是匪夷所思的大罪。反思自己,若「有那麼嚴重嗎?」的觀念不去除,難免有一天像掃羅王一樣,雖是主所膏(立職),也會因屢次犯罪被廢棄(陣亡)。更何況感覺肩負越來越重要的職分時,更容易成為魔鬼亟欲扳倒的對象。魔鬼就像身邊的檢舉達人一樣,總是時時拿著相機在控告看不順眼的人。要怨他們嗎?倒是要先想想自己是不是已完全遵守神的命令,是不是已無懈可擊? 務要謹守、儆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游行、尋找可吞喫的人。(彼前 5:8) By Isaiah Kao

信仰的守門人(代上9章)

守門的是沙龍、亞谷、達們、亞希幔、和他們的弟兄.沙龍為長。從前這些人看守朝東的王門、如今是利未營中守門的。(代上 9:17-18) 這章記載到以色列亡國後,開始歸回。信仰破產後,首要的工作就是回歸,然後持守。作者以斯拉刻意優先記載「守門人」,因為國家沒了,危險四伏,夜深了,要有人輪班看守,夜間防的是野獸。白天也是要固守,因為怕有不法分子趁機進入殘殺同胞。守門人須時時警醒,他們必須犧牲自己的休閒、家庭時間,在刺骨寒風中、在烈日當空下,警醒。 他們和他們的子孫、按着班次看守耶和華殿的門、就是會幕的門。在東、西、南、北、四方都有守門的。他們的族弟兄住在村莊、每七日來與他們換班。(代上9:23-25) 要成為守門人,必須要輪班,要犧牲自己部分權益,為了整體的安全。這些守門人也必須忠心、是值得信賴的,甚至得到神同在的明證。 可拉的曾孫以比雅撒的孫子可利的兒子沙龍、和他的族弟兄可拉人、都管理使用之工、並守會幕的門.他們的祖宗曾管理耶和華的營盤、又把守營門。從前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管理他們、 耶和華也與他同在 。(代上 9:19-20) 這些守門人,必須要是值得信賴的,且有神同在的明證。這裡提到 「可利的兒子沙龍、和他的族弟兄可拉人」 ,原本都是守會幕的門,也把守過營門,特別提到他們 「耶和華也與他同在」 。 很多人不清楚今天教會中,立長老是要做什麼的?守門人,就很像今日教會的長老職分,當然也可以指其他時時為教會謹守的人。聖經說: 我從前留你在革哩底、是要你將那沒有辦完的事都辦整齊了、又照我所吩咐你的、 在各城設立長老 .(多 1:5) 當時保羅要傳道人提多到「各城」設立長老,可見長老是屬於「區域性」的,不該是由教會設立。另外,很多人不知道長老的功用,因而忽略了設立的必要性。關於長老的重要目的: 堅守所教真實的道理、就能將純正的教訓勸化人.又能把爭辯的人駁倒了。(多 1:9) 這是保羅要傳道人在各城設立長老時,提到其中一項重要的需求,就是 「堅守所教真實的道理」 ,目的是要 「將純正的教訓勸化人」 ,還要能 「把爭辯的人駁倒了」 。可見長老不是「年紀到了的執事」,而是要真正成為各教會、各區域的「真理守門人」。 結合本章,可見今天教會是需要真理的守門人,因為並非各教會都有對真理認真自我要求的守門人,加上末日接近,近年來魔鬼利用原本神的工人,藉由工人驕傲的心,為了凸顯自己,漸漸講出異...

都是大能的勇士、弓箭手的迷思(代上8章)

烏蘭的兒子都是大能的勇士、是弓箭手、他們有許多的子孫、共一百五十名、都是便雅憫人。(代上 8:40) 在聖經中搜尋「大能的勇士」,可以搜尋到許多相同的關鍵字。這章的主旨是「便雅憫族」,他們的族特徵就是驍勇善戰,一般提到便雅憫族,總是不會跟軟弱等關鍵字一起聯想。他們就是強大、不能被忽視。只是「勇士」、「弓箭手」,仔細一想,都是世俗的條件。 閒聊之中,常常只要聽到「他是就讀某頂大的喔」、「他是在某某國家留學畢業的喔」、「他家裡出了好幾位醫生、博士」,這時大多就能立刻吸引目光。好比在家譜中,這句「大能的勇士」在當時相對較能顯出這家族的不凡,可以不必多說就懂。其他的條件,則可能就要特別再多加以說明,人家才能稍微搞清楚那是什麼樣的超能力。就像第二章55節提到 「和住雅比斯『文士』家」 ,感覺就沒有特別的易懂,甚至會覺得「提這個要做什麼」?這裡會提,可能是作者為文士以斯拉之故,所以才有機會特別提一下(只有他自己懂),但在其餘的地方則不復見,因為不是特別搶眼的名稱。 今天我們很自然會關注到普羅大眾易懂、易驚呼的頭銜,也就是世俗價值觀的主流。例如:房屋擁有幾棟、年收入有多少百萬或千萬、小孩都有送出國,等等。其他的,如:他們家每天都一起讀聖經、他們家全家事奉、他們家都主內聯婚主前完婚、他們家全家都非常遵守主道,等,在教會中很少人會提起,因為不是什麼很厲害的特異功能,可能不用很聰明、高智商,或很有錢就做得到。 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太 7:13-14) 常常在想:為何通往天國的路是小的、門也窄?這表示神的觀點並不是像多數人所想得那樣,也就是多數人都沒有摸著神的心。當一個人重視什麼,就會朝什麼方向努力。重視的若是瑪門(財利),怎麼可能還能朝真理的方向去追求? 就像聖經的當下背景,當大家都在重視「大能的勇士」、「弓箭手」,甚至擁有幾個妻妾,一但擁有這樣的條件,就可以輕易地引起普羅大眾的驚呼連連,自然就會吸引許多人汲汲營營去追求「大能的勇士」、「弓箭手」,因為得著了,立刻可以成為目光的焦點。 回顧人生已行至五十六年,身上沒有一項條件,是值得被驚呼連連的,心中卻非常踏實與感謝神。雖然自知成為追求真理的「文士」,不會吸引眾人目光,但是卻是往得救的天國小路、窄門前進的正確方向。人終究要離世,身體終究要改變...

以法蓮族約書亞的家譜(代上7章)

以利沙瑪的兒子是嫩、嫩的兒子是約書亞。(代上 7:27) 這章記載了好幾個支派,在好多人名中,較受關注的是以法蓮支派的約書亞。在聖經中,關於以法蓮這個支派,可說是聖經中將原本有一手好牌的局勢,最後卻將他打壞的支派。因為最初,與他雙生的瑪拿西,本來瑪拿西是長子,卻因為神的選擇,變成以法蓮為長子,因為雅各在祝福時將手剪過來,用右手為以法蓮行了長子的祝福。可惜以法蓮最後從啟示錄第七章裡、得救的十四萬四千人中被除名,原因是因為拜偶像。 從前以法蓮說話、人都戰兢、他在以色列中居處高位、但他在事奉巴力的事上犯罪就死了。(何 13:1) 但是,這驕傲成性,沒什麼好談的支派,裡面卻也有謙卑事奉的偉大領導者,那就是嫩的兒子約書亞。今天(2025/5/23)剛好在台灣總會主領早禱會,進度是約書亞記第一章,再一次讓我緬懷這位古聖徒 如何在恐懼中被神激勵,可以在偉大的領袖死後,承接職分、繼續領導神的群羊。 (神說) 我的僕人摩西死了。現在你要起來、和眾百姓過這約但河、往我所要賜給以色列人的地去。(書 1:2)  讀到這裡,神說 我的僕人「摩西死了」,現在 「你要起來」 ,完全沒有給約書亞「請問你願不願意」的思考與選擇的機會,神要約書亞現在、馬上,承接已死的偉大領袖摩西的工作。而且摩西已死,日後約書亞遇到任何問題,摩西已經不給問,你只能問神。當然,神同時承諾要與約書亞同在,過去祂怎麼與摩西同在,如今就會怎麼與你同在。 你平生的日子、必無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我怎樣與摩西同在、也必照樣與你同在.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書 1:5) 事實上,這也是神對所有在真教會各層級的牧者的承諾,但是這裏有一個先決條件,神說: 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總要晝夜思想、好使你謹守遵行這書上所寫的一切話.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順利。(書 1:8) 身為真教會各層級的牧者,想要常常得到神的同在,可以凡事亨通、順利,那就要將 「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總要晝夜思想」 ,為了要 「謹守遵行這書上所寫的一切話」 。具體的做法就是每天都要有固定讀聖經的時間,還要深入去思想明白,不是只有唸過,也要常常在口裡運用、教訓人,並時時提醒自己確實地去做,就這麼簡單,神必使你的道路亨通、凡事順利。 By Isaiah Kao

利未人的族譜-專職工人的省思(代上6章)

利未的兒子是革順、哥轄、米拉利。(利 6:1) 本章提到利未人的族譜,以及他們依耶和華真神命令散居在各族之間的城鄉名稱。 利未人是誰?為什麼不能住在一起?為何散居在別的支派中?經上說: 那時耶和華將利未支派分別出來、抬耶和華的約櫃、又侍立在耶和華面前事奉他、奉他的名祝福、直到今日。所以利未人在他弟兄中無分無業、耶和華是他的產業、正如耶和華你神所應許他的。(申 10:8-9) 這是神對利未支派原始的命令,要他們在產業上 「無分無業,耶和華是他的產業」 ,他們的身份是被 「分別出來」 的,職分是 「抬耶和華的約櫃」 與 「侍立在耶和華面前事奉祂,奉祂的名祝福」 。利未人對比今日真教會的現況,就是專職事奉的傳道人,以及所有在總會、區辦事處的專職同工。 當自己進入總會之後,一開始曾用社會思維在檢視整個組織,自認為整個組織有許多可以調整的地方,特別是薪資結構,明顯跟不上社會。直到深入思考聖經真理後,更覺得利未人的生活所需,就是來自於由十二個支派提供的 「十一奉獻」,也因為約瑟支派變成以法蓮、瑪拿西兩個支派,所以利未人所得按支派數的十一奉獻比例,應該領有一般人「十分之十二」的平均薪資,也就是應該要高於一般人的所得才對。 但人的邏輯常會陷入錯誤思維,服事神,只能用神的邏輯。 原來,我忽略了申命記中神的原始命令: 「耶和華是他的產業」 。 擔任過真教會專職工人的「面試」工作之後,才知道面試時,都會問對方一句話:「你知道這專職事奉(或傳道者)其實是在事奉神,是當以報答神的心態來事奉嗎?」這句話,是在提醒準備接受專職事奉的人,「不要計較薪資所得」。若應試者沒有這樣的決心,這時還可以後悔不要加入。因為若要賺大錢,在社會中比較有機會。一旦成為專職工人,賺錢,已經不是工作的目的,唯一的目的是「報答神」。有誰要報答神時,還會斤斤計較神給的報酬是多還是少呢? 接了臺總行政處,也看見了教會的難處(經常奉獻的吃緊),令人重新思想聖經的真理:神對利未人要求的是什麼?重點是要能 「侍立在耶和華面前事奉祂,奉祂的名祝福」 啊!至於其他的事,神祂自然會負責。 今天教會內許多人對於專職工人的要求也越來越多,使專職工人的屬靈地位有式微的跡象,也就是越來越瞧不起專職工人,這是教會的危機。好比在經文中也看到撒母耳這位大先知的族譜,身為以色列最後一為士師,百姓雖對他沒有意見,可使對他的兒子們有意見,並以此為藉口要另立...

Ten Years on the East of the Jordan, Ten Years on the West(1 Chronicles 5)

“The members of the half-tribe of Manasseh lived in the land. They were very numerous, from Bashan to Baal-hermon, Senir, and Mount Hermon. These were the heads of their fathers’ houses... mighty warriors, famous men, heads of their fathers’ houses. But they broke faith with the God of their fathers, and whored after the gods of the peoples of the land, whom God had destroyed before them. So the God of Israel stirred up the spirit of Pul king of Assyria, the spirit of Tiglath-pileser king of Assyria, and he took them into exile, namely, the Reubenites, the Gadites, and the half-tribe of Manasseh, and brought them to Halah, Habor, Hara, and the river Gozan, to this day.” (1 Chronicles 5:23–26, ESV) This passage tells of the end of the two and a half tribes east of the Jordan—Reuben, Gad, and the half-tribe of Manasseh. In the time of Moses, before the Israelites crossed the Jordan to fight the seven nations of Canaan, these tribes saw the land east of the river and thought, “This land i...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代上5章)

瑪拿西半支派的人住在那地.從巴珊延到巴力黑們、示尼珥、與黑門山。他們的族長是以弗、.....都是大能的勇士、是有名的人、也是作族長的。他們得罪了他們列祖的神、隨從那地之民的神行邪淫.這民就是神在他們面前所除滅的。故此、以色列的 神激動亞述王普勒、和亞述王提革拉毗尼色的心、他們就把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半支派的人、擄到哈臘、哈博、哈拉與歌散河邊、直到今日還在那裏。(代上 5:23-26) 這裡記載約但河東兩個支派半的結局。流便、迦得、瑪拿西半個支派,在摩西時代,還沒過約但河與迦南七族爭戰時,看見河東之地,感覺「也不錯」,就要求要定居在河東,當下惹動摩西和其他百姓的誤會與不悅。(參民32章)。後來神雖同意他們在河東之地定居,但是男人要先過河去爭戰才行。 事實上,他們的男人也的確過河去爭戰,而且經歷將近七年的時間,等約書亞同意戰事完畢,他們才回約但河東邊的家鄉。試想:這七年的爭戰中,與家人音信全無,也沒有休假回家的機會,小孩都變成青少年、青少年都已步入中年,何等煎熬。這些日子,他們的孩子也沒有經歷過漲過兩岸的約但河,祭司憑信心腳踏入河水因而分開的震撼,也沒機會見識到父執輩對抗迦南七族時,驍勇善戰的身教。約但河東缺乏天然屏障,等同暴露在信仰危險之中。在屬靈的意義上,渡約但河是信仰更長進的歷程,停留在約但河東,代表著停滯不前、安於現狀的信仰。 之後甚至還發生不必要「證壇事件」的誤會,若是大家住在一起、敬拜在一起,這時還有需要再另立證壇嗎?當知道:遵行旨意的價值,就是在於免除許多不必要的信仰困擾。 果然,當北朝氣數已盡,神興起的亞述國侵門踏戶時,擋在門口的流便、迦得、瑪拿西半個支派優先被滅,正如軟弱、安於現狀的信徒在逼迫來臨時,首先被擄到哈臘、哈博、哈拉與歌散河邊,被魔鬼擄去。 他們也曾經認真遵守信仰,他們也曾有許多勇士,但是炭火離開火源一久,必然冷卻、熄滅。雖然南北朝信仰也沒很好,但是離開火源的炭火,總是提早熄滅,使他們離了神的命令去拜偶像。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告訴我們「命令總歸就是愛」的真理,既是命令,遵守就對了。但是我們總喜歡問為什麼:「為什麼不能怎麼樣」、「為什麼一定要怎麼樣」。很多事情一時也無法都講清楚說明白,比較怕的是,當你知道「原來如此」時,通常已經來不及。 但命令的總歸就是愛.這愛是從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生出來的。有人偏離這些、反去講虛浮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