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21的文章

能量其實是一種破壞力

  能量是看不見的物理量,是物質界以外的東西,很難說明,沒有形狀、質量。 退休前,我常會跟國中生這樣形容能量:是一種破壞自己或別人的能力。能力越大,破壞越嚴重。 例如: 位能,有重力位能、彈力位能,或其他位能。凡跟位置有關的能量變化,就是位能。高度越高,重力位能越大,一但被釋放,就會「摔碎」;橡皮筋拉得越長,彈力位能越大,破壞力也越強。 動能,就是速度越快動能越大,或是質量越大也會造就大動能。所以車速越快,一但釋放了,也就是出車禍了,車子就會碎裂成碎片。 能力有如能量,雖然許多人樂意追求,因為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能力越大,「破壞力越強」。 有人喜歡發表看法,當身分還無足輕重時,「人微言輕」,可能只能自嗨;但是身分不同時,已經到德高望重等級,或是具有無可忽視的權力地位,這時「亂說話」所造成的破壞力,可能成為「核爆級」災難。

歐姆定律的聯想

  電學中的「歐姆定律」就是「電阻=電壓與電流的比值」,公式為「電阻=電壓/電流」 當我還是國中理化教師時,我喜歡這樣教學生: 電阻:好比學生的頭腦「阻力」。 電壓:好比老師 電流:好比接受教學的這位學生的成效 若是一般「歐姆式導體」,電阻是固定不變的,因為任何物質承受電壓時產生的電流比例是固定的。對頭腦不好的人(電阻大)而言,接受教學(電壓一定)反應遲鈍(電流小),同班同學頭腦較好的人(電阻小),在同一節課同一位老師教學下,反應相對敏銳(電流大) 所以也可以說: 電阻:愚鈍程度 電壓:刺激 電流:反應 在(電阻=電壓/電流)的公式下, 同一個人,刺激越大,反應通常越大。越認真讀書,成績一定越好。成績不好,就需要刺激更強的補習班(換個電壓大的老師)。成績的進步,不代表愚鈍程度降低,因為只是刺激變強了,反應變強了。因此,在私校成績好的學生,不是變聰明了,是刺激變強了。這樣的學生若回到刺激較弱的公立學校,就會恢復原狀(成績退步)。 不同的人,若給一樣的刺激,反應大的學生(電流大)代表愚鈍程度小(電阻小);反應小的(電流)愚鈍程度大(電阻大)。此時,若提高電阻大的電壓,可以使電流變大,甚至超越電阻小的聰明人,這就是「龜兔賽跑」的結局。 另有一種物質叫做「非歐姆定律」,也就是刺激在某個強度「之下」時,反應幾乎是「零」,但是超越某個強度時,電流會突然「暴增」,出現「零與壹」的數位現象,這就是「半導體」。 有些人就有如半導體,平常表現有如「絕緣體」,因為再怎麼刺激都沒反應,常常被認定為白癡。那是因為身邊對他的刺激不足,還沒讓他達到足以活化的程度。一旦刺激強度到了(臨界電壓),他就會突然如醒獅般猛然覺醒,像許多名人一樣,成為有名的科學家。 這些「半導體」,常會被粗心的老師「錯過」。如果一直沒有被「啟動」,這個半導體就會被命名為「絕緣體」,永遠埋沒於歷史長河中。 但願我沒錯過任何半導體,只有錯過「真的絕緣體」

從慣性定律談保羅的攻克己身

牛頓第一定律說:「物體在不受外力或合力為零的情況下,靜止的永遠靜止,運動的永遠做等速直線運動。」一般又稱為「慣性定律」。其中無論是繼續靜止,或是保持原來的運動方向上做等速直線運動,在物理學中都是代表「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慣性,就是物體習慣保持原來的狀態,不願意改變的特性。 人,也有慣性。一但一種價值觀形成了,就不容易改變。不改變的結果,就是靜止的繼續靜止,運動的繼續固執己見勇往直前! 改變慣性,必須有外力介入,可是慣性就是質量,質量越大,慣性越大。質量有如一個人的成見,因此成見躍身,慣性也就越大,越不易改變。 保羅是一位自我要求甚高的古人。當他在蒙召前,堅持猶大教的傳統,眼中容不下耶穌基督帶來的自由,於是盡全力逼迫信耶穌的基督徒。以慣性定律而言,保羅的慣性是非常大的,外力不夠強的情況下,沒有人可以改變他的想法。 在人不能,但是在神凡事都能!神要用他,於是以一個極強大的外力震攝住保羅。神以強光照耀他,在強光中呼叫他的名,並表明自己就是他所逼迫的耶穌。接著再如此強大的異象之後,讓他眼睛暫時失明,將剛剛的那一幕,在眼前反覆播放,長達三天。 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林前9:27)

哈氣不起霧的燒杯

  日前參加台北市國中自然科教師領域召集人研習,一位退休台師大化學系教授說了一段故事: 他說他研究所在日本東京帝大修碩士,助教非常嚴格,舉個例子:他要所有研究生每次實驗前後都要把玻璃器皿洗乾淨,他會檢查。一般學生洗燒杯、量筒、錐形瓶等等玻璃器皿,都是水沖一沖,刷子刷一刷,甩乾,晾乾,差不多是這樣,這已經是中華民國國中生「水平之上」的水準。這位助教(聽說日本的老師都這樣要求),會要求擦乾,他會拿起來,哈氣,看有沒有「霧氣」、「花紋」。 「哈氣當然會有霧氣,這不是一般人的印象嗎?」教授在還是研究生時就這麼OS著。 後來,教授說:其實當時雖然覺得助教很機車,覺得他們研究生就浪費時間與生命在那邊一次又一次洗實驗器材,可以洗一整天,後來卻悟出許多道理。 原來,細小微粒留在玻璃上,它會行成凝結核,就容易起霧。我們之所以會覺得玻璃哈氣會起霧是因為我們習慣「敷衍」,這個敷衍卻覺得是「理所當然」,且習慣成自然!教授說:「你們知道嗎?我們最後真的洗出哈氣不起霧的燒杯,我們也知道其實汽車本來可以不用雨刷的,如果擋風玻璃乾淨,沒有任何水滴會留在上面,因為沒有凝結核。」 這讓我想起,主耶穌說:「凡心裡恨弟兄的,就是殺人的;凡心裡動淫念的,就與他犯姦淫了;...。」有時覺得這要求也太高了,但若以「凝結核」的概念來看,其實我們可以當一個「不起霧的燒杯」。我想說:主耶穌,我懂了。 不留微酵,以免整團發起來!

本該有磁力的磁鐵

  磁鐵能產生磁力,是因磁性物質中間有許多「小磁鐵」。這些磁性物質「本來」就有磁性,但是裡面的小磁鐵若方向不一致,磁力會彼此抵消。若裡面的小磁鐵大部分的方向可以一致,將出現「強力磁鐵」的超強磁力。 一個團體好像一塊磁性物質。若裡面的人越同心,就越能發揮磁性物質應有的功能,就是磁力。一個團體同心的人越多,磁力越強! 另外磁鐵的磁力會受兩件「外在因素」影響,就是「敲擊」、「加熱」。這兩的動作對磁力來說都會傷害磁鐵、降低磁性。 「敲擊」好比一句句分化團體的謠言,每一句謠言「撞擊」著這個團隊,使其中的小磁鐵開始震動,甚至偏了方向。小磁鐵有如團隊中的每一分子,因為謠言,開始懷疑這個團隊存在的意義,或是懷疑其他組員的愛心,逐漸產生「不服從」、「不滿」的情緒,方向開始不一致,若是一個接著一個偏轉,團隊的向心力就消失了。磁鐵的磁力若消失了,就變成普通的「鐵塊」,毫無價值! 「加熱」是物質獲得能量的方式。加熱中的小磁鐵震動會加大,適度的加熱,無傷大雅。震動太大時,小磁鐵的方向就偏了。這有如一個團隊中,當人人能力越來越強時,或是外界賦予的肯定與掌聲越來越多,成員慢慢的自視甚高,震動變大有如越來越驕傲。當成員開始忘了初衷,失去本來的理想與方向,每個人都想當頭,彼此無法順服,方向逐漸不一致,各走各的,各說各話時,磁力就削弱了。 增強磁鐵磁力的方式有幾種:用固定方向的另一個磁鐵來「梳理」(往同一個方向在另一磁鐵上面滑動);或是用「線圈通直流電」提供同方向磁極的刺激(電磁鐵)。 如果磁鐵比方為一個地方教會,「梳理」的動作就有如「家庭祭壇」、「個人讀經」一般,全體信徒每日每日靈修,「以基督的心為心」,方向逐漸一致,效果逐漸顯現,聖工開始發展,對慕道者的「吸引」越來越強,榮耀主名!物理學上稱為磁化現象,教會是否可以因此稱為「靈化」? 「通電」有如主耶穌給的操練,「強迫」一個祂所期望的人或教會成為祂的樣式。 回到最先的那句話:本來所有磁性物質就有磁性。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鹽」、「你們是世上的光」 對個人而言,我們「本來」就是鹽,本來就是光,本來就該鹹,本來就會亮,只是我們一開始沒有這樣的認知,沒有想要發光的意思。這時候「梳理」就很重要了!每日自我靈修:讀經、禱告、靜下心來獨立思考。這時,我們裡面的小磁鐵將逐漸方向一致,以耶穌基督的方向為方向,心意更新而變化,就會變成吸引人就耶穌的「強力磁鐵...

從比熱看個性

  比熱就是1公克的某物質溫度上升一度C所需要的熱量,水1公克上升一度C需要1卡的熱量,所以水的比熱就稱為1(卡/公克-度)。鐵1公克上升一度C所需的熱量是0.113卡,所以鐵的比熱就是0.113。 水的比熱1,比鐵的比熱0.113大約9倍,所以一樣重的鐵比水溫度上升快,因為比熱比較小。 比熱就好比一個人的情緒,有的人比熱小,只要一點點熱量,他的溫度就急遽上升,就好比受到一點點刺激,脾氣立刻爆炸。 做人,最好當一個比熱大的人,可以承受環境劇烈的變動,還能心平氣和面對。 聖經中但以理就是個比熱大的人,即使王下令三十日內跟王以外的人禱告就要被丟到獅子坑餵獅子,他當日還是照常一日三次禱告,「和素常一樣」。 以色列王國的第一位王─掃羅,就是個比熱小的人。一聽到以色列婦女唱著「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就爆炸了,處處要追殺大衛。 生活中如何擴大自己情緒的「比熱」?多讀聖經、多思想、見聞廣自然就可因看見真相而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