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渡約但河的宗教教育省思(民32章)
兩支派的人挨近摩西說、我們要在這裏為牲畜壘圈、為婦人孩子造城。我們自己要帶兵器、行在以色列人的前頭、好把他們領到他們的地方、但我們的婦人孩子、因這地居民的緣故、要住在堅固的城內。我們不回家、直等到以色列人各承受自己的產業。我們不和他們在約但河那邊一帶之地同受產業、因為我們的產業是坐落在約但河東邊這裏。(民32:16-19)
當兩個支派的人跟摩西協商不過約但河的條件時,提出「男丁願意過河征戰,沒有完成不回家」的條件,摩西答應了,但是令人想到幾個問題:
征戰過程必然極其艱辛,但是這兩個支派的婦女、小孩,將不會見到:過約但河河水斷流的偉大見證、耶利哥城神親自征戰的見證、約書亞禱告日頭不下山一日之久的偉大神蹟,等。
婦女,就是各家庭的媽媽們,是一個家庭宗教教育的主要執行者,若在神的作為與體驗上缺席了,將來還拿什麼教孩子?兩支派留在河東過著安逸的生活,沒有經歷大人們的事奉過程,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如何強大?沒有榜樣,如何效法?沒有經歷過神作為所相應的信仰操練,如何對主產生禁得起考驗的十足信心?
想起自己開始接教會教務負責人時,第三個孩子都還沒出生,使得接下來教會負責人、甚至執事的事奉操練上,都要「全家一起面對」。雖然當時覺得壓力極大、幾乎喘不過氣,甚至全家要一起經歷操練、受苦,如今孩子都已長大,才發現天父真神在我們身上的恩典,真的是用心良苦!正如經上說:
人仰望耶和華、靜默等候他的救恩、這原是好的。人在幼年負軛、這原是好的。他當獨坐無言、因為這是耶和華加在他身上的。(哀3:26-28)
今天,若我們可以在事奉上,「帶著全家一起事奉」,就像其他十個支派一樣:爸爸、叔叔、伯伯們去打仗,全家跟著移動、一起經歷、一起見證、一起感動、一起承擔。這樣非常有臨場感的宗教教育教室,相信才是最好的教育現場。
By Isaiah K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