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巴力到巴力西卜(王下1章)
亞哈謝在撒瑪利亞、一日從樓上的欄杆裏掉下來、就病了.於是差遣使者說:「你們去問以革倫的神巴力西卜、我這病能好不能好?」但耶和華的使者對提斯比人以利亞說:「你起來、去迎着撒瑪利亞王的使者、對他們說:『你們去問以革倫神巴力西卜、豈因以色列中沒有神麼?』」(王下 1:2-3)
巴力、和巴力西卜有什麼關係?這兩個其實是不一樣的假神。巴力是亞哈謝的父母:亞哈、耶洗別拜的神之一,亞哈已死,耶洗別還活著(活到亞哈的兒子約蘭所代表的暗利王朝結束時),他兒子亞哈謝覺得巴力法力不夠,才會一下子又是外患、一下子又是從欄杆跌下來,看起來摔得不輕,需要躺在床上,應該有看了醫生醫治,似乎也沒有效用,可能病情越來越惡化,他求過媽媽拜的巴力,看來一點用處都沒有,就想再換一個。
世人拜偶像,也是一個換過一個,因為拜的是假神,說實在的只是個「物體」,當然沒有用。只有拜對真神-耶穌基督才有用,不但會幫助我們,還會管我們,指引我們正確的價值觀,不是像別的偶像是奴隸型的,像神燈巨人一樣只能負責聽令,若不聽,就會被信眾拋棄,或斷手斷腳。
但是,即使今天已經信了真神,進入真教會,有的人的信仰生活,似乎也類似「從巴力到巴力西卜」的過程,因為信仰上無形中出現了「無窮的慾望」,迫使他變心。信仰,應該奠基於對神的完全聽從,當認定祂是神,是要完全順服的。祂如何帶領我的腳步,我都接受,因為祂是愛我的真神。
一個人若弄錯信仰的正確看法與方向時,有時在乎的,會變成是信仰以外的追求,例如:感覺(feeling)。好比:這個教會讓我感覺不好,所以我要換另一間教會;我在這個職分擔任也幾十年了,所以我應該被提名為某某職份,結果竟然又沒有?所以我生氣、我不滿、我抱怨,看什麼都不順眼;我這麼熱心,結果生活沒有更富裕、孩子沒有更有成就、事情沒有更順利,所以我不要這麼熱心付出了。
於是,雖然不是拜巴力、巴力西卜,我們拜的是真神,我們已進入真教會,但是卻從一個教會換到另一間教會、從一個職分期待另一個職分、從熱心事奉,改變為有所期待、心懷不滿的事奉。
這次協助靈恩佈道會,聽到有一對主內新人,因為婚前性行為無法在會堂結婚。卻因為拉不下面子,一定要在外面類似教堂的餐廳,也要走紅地毯辦得像婚禮一樣。傳道跟他們告誡,他們還是不聽,所以只等他們走了愛走的紅地毯,就定位後,長執傳道才願意進入會場辦理「特別聚會」。然後這對新人不高興了,從此不來聚會,到了外教會去了。
事奉主,當以主為準,不是我為準。事奉的心志不可因慾望而改變,不該跟神談條件。雖然乍看之下,我們不是從A神改變成B神,但是無形中卻在做「信仰投資報酬率」上計較,期待更符合我慾望所求的更好的投資報酬,所以改變對神曾經的心志、改變對職分的持守、甚至改變對神對人起初的愛。
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所以應當回想你是從那裏墜落的、並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臨到你那裏、把你的燈臺從原處挪去。(啟 2:4-5)
啟示錄的以弗所教會,什麼都好,就是改變起初的愛心。愛心會改變,必然是因為某些因素。或許是不法的事增多,使愛心冷淡,也或許是覺得我這麼愛主愛人,一路走來,「我」又得到什麼?好比我的病有好嗎?我的逆境有轉回嗎?我孩子有變乖嗎?卻沒有想到,我的行事為人,有與蒙召的恩相稱嗎?我的行事為人有好到和蒙召的恩「等重」嗎?
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 4:1-3)
亞哈謝的偶像從父親輩的「巴力」變成「巴力西卜」,那我們的孩子會不會從「真耶穌教會」變成「某基督教會、聚會所」?要知道一旦慾望不除,這份需要完全捨己的真理是不容易繼續持守的,這份需要完全順服、謹守遵行的真信仰很快就會被拋棄。
By Isaiah K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