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伯5章)
這理我們已經考察、本是如此.你須要聽、要知道是與自己有益。(伯 5:27)
約伯的一號好友,可能看見約伯的表情沒有打算接受的樣子,使他的火力越開越大。本章最後留下這麼一句話,意思好像是:「我講的都是對你好,你不要這麼不屑,要知道,這都是我詳細查考過的真理,不要不聽,懂嗎?」
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提過的「愛的真諦」,在這十二條愛的基本原則中,提到了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何謂不自誇?就是心中有神的愛的人,會在乎對方的感受,即使明明看見對方的某個問題,卻願意考量對方是否承受得住,再決定要不要說。或是考量聽到時的觀感如何?甚至思考會不會弄巧成拙,使對方更加生氣或絕望?當真理是憑愛心提出的,就該如久旱逢甘霖般滋潤人心。但是一樣是真理,若出於高傲自誇的嘴臉,就容易讓人第一時間產生厭惡的心。
好比以利法在勸約伯時,忍不住自誇自己有多麼敬畏神:
人生在世必遇患難、如同火星飛騰。至於我、我必仰望 神、把我的事情託付他.他行大事不可測度、行奇事不可勝數.(伯 5:7-9)
這段經文若單純當成經文誦讀,其實就是真理。但是此時的時機不對,因為前後文充滿指責的口吻,甚至欲定約伯為有罪,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這句真理,可能變成極具鄙視、貶抑約伯信仰的一句話。
若筆者是約伯,很難開始不「關閉耳朵」,把這些勸勉的話,就當成「白噪音」,充耳不聞了。
在今日常見的類似場景,就是出現在父母對青少年孩子的告誡,或是老信徒對初信者的說教。其實當下,若沒有謹慎小心思考聆聽者的感受時,再正確的真理,反而可能句句都是傷害。
再來就是愛是不張狂。
不張狂,就是不自高自大(同樣的字,希臘文在其他章節,皆翻譯為「自高自大」)。這樣的張狂態度,帶有脅迫人、不順服、不溫柔、不謙卑的外顯行為。若用這樣的態度勸勉人,通常達到的是反效果。好比看見久未來聚會的人,就板起臉孔說:「你怎麼都沒在聚會?」或是只能聽我對別人說教,自己卻不能接受任何批評與指教。
好比這裡以利法,接著擺出更高的姿態,命令約伯要聽、要接受,說:「你須要聽、要知道是與自己有益。」約伯是成年人了,再怎麼比我們自己年輕,總是成年人啊!無論如何,勸勉時都要委婉,注意語氣,要懂得敬重對方。保羅曾說:
但你所講的、總要合乎那純正的道理.勸老年人、要有節制、端莊、自守、在信心愛心忍耐上、都要純全無疵。又勸老年婦人、舉止行動要恭敬、不說讒言、不給酒作奴僕、用善道教訓人.好指教少年婦人、愛丈夫、愛兒女、謹守、貞潔、料理家務、待人有恩、順服自己的丈夫、免得 神的道理被毀謗。又勸少年人要謹守。(多 2:1-6)
保羅不論尊卑、長幼,一律用「勸」的來幫助人,連面對「少年人」,保羅的態度都是用勸的,而不是動不動就以「職分」、「輩分」要壓迫人就範。若是只懂得壓迫人,就是張狂的人了,自己證明自己心中不尊重神、承認是沒有神同在的人了。
彼得長老也是用勸的,給我們留下榜樣:
我這作長老、作基督受苦的見證、同享後來所要顯現之榮耀的、勸你們中間與我同作長老的人。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 神的群羊、按着 神旨意照管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彼前 5:1-3)
彼得長老也是用勸的,他勉勵那些一同當長老的,「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也就是不能倚老賣老,或是以職分壓制人就範,而是用「牧養」的精神看顧「神的群羊」。牧養,絕對不是鞭打、也不是灌食,而是帶領到有草之地,讓他們「自主」選擇草吃,也給他們「自由選擇」可安歇的水邊休息、飲水。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都只會越來越老、也越來越年長,或是有越來越重要的職分,因此這樣的謙卑工夫,將會是人生越來越重要的課題。因為只要稍不留神,我們就會變成「以利法」,雖然一開始真的是出於愛心的勸勉,卻因為一時不小心,就陷入又是自誇、又是張狂的地步,成為固執的老人,不可不慎!
By Isaiah K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