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不做害羞的事(伯8章)
神豈能偏離公平.全能者豈能偏離公義。或者你的兒女得罪了他、他使他們受報應。(伯 8:3-4)
本章是約伯二號好友比勒達的第一輪意見發表,但是在第一、二節,就可看出這位好友已被約伯的抱怨所激怒。
書亞人比勒達回答、說:這些話你要說到幾時.口中的言語如狂風要到幾時呢?(伯 8:1-2)
安慰人,最好不要帶著教訓人的心理前往,尤其應該要有接受倒垃圾的準備為佳。既然願意接受倒垃圾,就要能不輕易被激怒。愛的真諦中提到「愛是不輕易發怒」,這是說心中有愛的人,能體諒對方目前的遭遇,知道他們心情不好,難免會說出不中聽的話,也知道他們不是故意的,所以不會輕易就因所說的話而生氣。人容易因別人的一句話就被激怒,很可能表示你對這個人沒有愛,也沒有耐心。
比勒達看來是被激怒了,即使他擁有多麼好的口才、多棒的高深理論,這時都容易擦槍走火,使話語中帶著怒氣。其實,當自己處於被激怒的情況之下,最好選擇沈默、安靜,不要急著反應,單單陪伴即可。
接著,本處整章所講的,戳中了約伯的痛處,也就是關於約伯兒女一天之內死亡的問題。這是很嚴重的傷害,可以的話,也當避開兒女死亡的話題,最好是幫忙轉移話題、轉移當事人的注意力,最好能引導傷心的人放下過去、活在當下,甚至「往前看」。
比勒達此時可能在被激怒的狀態下,所以容易口無遮言,以至於所說的話刀刀見骨,因為他影射了約伯的兒女,是死有餘辜、罪有應得。今天,即使果真是因為罪造成親人死亡,在這個節骨眼上,也都應該不要提。
聖經中,關於浪子的比喻提到,當浪子醒悟過來,也回家了,他面對父親時,真的是深切地悔改,表達了自己的不該與不配。但是父親聽到之後,是怎麼面對?是趁機會展現父親的權威,對小兒子所犯的錯訓斥一番,還是,選擇「算了」?經上說:
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父親卻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喫喝快樂.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他們就快樂起來。」(路 15:21-24)
這裡的「父親卻吩咐僕人說」,是提到父親的「卻」,暗示了有一件本來所有做父親的,通常會做的事,此時這位父親「卻」選擇不做,也就是對小兒子的悔改做相關的回應。我們在此看到,這位父親選擇不作回應。這樣的感覺好像是:「回來就好,不要再說什麼其他的話了,只要你回來,我什麼都不在乎了!」
「愛是不做害羞的事」,也就是心中有愛的人,不會做出「不合宜的事」、以及說「不合宜的話」。兒女已死亡,就不該再提相關的問題,尤其不該影射罪有應得。況且約伯的好友們,也摸不清約伯真正受苦的原因,此時更不可隨意猜測,甚至輕易對約伯定罪,因為這是二度傷害。
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裏。(箴 25:11)
從本章值得我們深思:當多一點同理心,不要輕易被激怒;還有,不合宜的話、不合宜的事,當用智慧小心不要犯。
By Isaiah K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