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感覺行事的神國領導者亞哈(王上20章)
便哈達對王說、我父從你父那裏所奪的城邑、我必歸還.你可以在大馬色立街市、像我父在撒瑪利亞所立的一樣.亞哈說、我照此立約、放你回去.就與他立約、放他去了。(王上 20:34)
列王紀上下、歷代志上下,記錄的列王,都是在提醒今天神國的領導者,因為他們所引領的國家,是神的選民,無論是北朝以色列國、南朝猷大國,都是神的選民。既然都是神的選民,犯錯時神必責罰,但是遇到外患攻擊時,若依照神的旨意需保護時,神還是會出手相救。
亞哈王雖然是第一名的壞王,他的壞不是兇暴,而是吊兒郎當,看心情辦事。所以他常惹神的憤怒,因為對真理的持守隨隨便便。但是,相對亞哈王的惡,此刻的亞蘭國更是惡,出言殘暴、惹動神的憤怒。因此即使亞蘭大軍集結三十二個王、並擁有像海砂一樣的大軍包圍以色列,聖經說這態勢:
以色列人也點齊軍兵、預備食物、迎着亞蘭人出去、對着他們安營、好像兩小群山羊羔.亞蘭人卻滿了地面。(王上 20:27)
但是神親自爭戰,亞蘭人死了十萬、又二萬七千人,以色列國僅以七千人的軍隊,年輕的少年人省長二百三十二人,卻大獲全勝。可見戰爭勝敗乃在耶和華真神。
可是勝利之後,亞哈王隨性與敵人亞蘭王立約,善惡不拘、聖俗不分,選擇性遵守神的命令,再次惹動神的怒氣。其實這些神早已知道,所以先前已經命以利亞膏哈薛為亞蘭王,預備審判亞哈這看心情辦事、不冷不熱的領導者。
我知道你的行為、你也不冷也不熱.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熱。你既如溫水、也不冷也不熱、所以我必從我口中把你吐出去。(啟 3:15-16)
信仰一項是個嚴肅的課題,是沒得討論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信仰只有一是,沒有似是而又非的。聖經真理怎麼行,就必須確實執行。有些日常衍生的生活準則判斷,教會也要依真理作詳細考究做成決議,頒行各地,既是奉主耶穌聖名經禱告、依據聖經做成的決議,神國的領導者只能遵行,不可因各人對真理不明白,就擅自依感覺決定要不要遵守所做成的決議,像亞哈一樣。
使徒時代關於割禮不割禮,曾召開了耶路撒冷會議,由總負責雅各長老宣布決議後,頒行各使徒教會,神就大大同工。
他們經過各城、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長老所定的條規、交給門徒遵守。於是眾教會信心越發堅固、人數天天加增。(徒 16:4-5)
當自己在教會中職份越重時,要明白自己的責任也相對越重。一言一行都影響全教會的真理遵守意願,就像列王的信仰態度,影響著全國百姓的信心。若像亞哈一樣依心情在決定神國的事,太感情用事決定遵守與否,即使神一時之間為祂民的緣故為他爭戰,但是時候到了,祂也必審問。
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沉在深海裏。這世界有禍了、因為將人絆倒.絆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絆倒人的有禍了。(太 18:6-7)
By Isaiah K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