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2的文章

錯過牛頓錯過保羅

從學校鵲閱齋(圖書館)借的書─「讀懂量子力學的第一本書」,看到一則小故事: 據說牛頓小時候環境非常惡劣,出生前三個月父親就過世,於是母親改嫁。因為改嫁的緣故,牛頓被安置在外婆家。沒想到10歲那年,繼父也過世了,於是母親將他接回家中,過著清苦的日子。十六歲那年,因為家裡實在無法生活了,母親到學校辦休學,要十六歲的牛頓去工作,負擔家用。牛頓很愛看書,成績也極優異,面對母親的要求,中學校長特地到牛頓的家中,拜託牛頓的母親讓牛頓繼續升學,因為這樣的優秀人才不讀書非常可惜。牛頓的舅舅知道了也站出來表示願意負擔牛頓的學費。終於,牛頓不負眾望,以十八歲的年紀就考上了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後來共出現了32位諾貝爾獎得主的著名學院),廿九歲就成為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 這本書還有許多小故事,待日後慢慢分享。 看到這則故事,對當時候牛頓的校長和舅舅的決定很受感動。 我也是位教師,是教育從業人員,我的手中會不會也有未成熟的「牛頓」?我有發現他的長才嗎?我給了他甚麼幫助?當他因家庭或其他緣故必須休學時,我是讓他走嗎? 在教會中,身為宗教教育教員的,手中會不會有未來的「傳道、負責人、執事」,或是偉大的佈道家?有用心去栽培他們嗎?當他們因一時迷惘不來教會時,有用心去挽回嗎?

共鳴哲學談教學

電磁波也有共鳴現象, 就像現在幾乎人手一機的行動電話。 它的原理,是利用手機中SIM卡所儲存的特徵頻率, 去攔截空中同頻率的電磁波, 產生共振, 能量因為增高而反應, 手機就會響。 現在還流行「雙頻」甚至「三頻」, 就是手機對多種頻率的設定, 頻越多,就越容易截收到電磁波, 就越不會有訊號不良的窘境。 但手機的特色, 就是頻率不對, 它就沒有反應, 即使信號再強都沒用。 生活當中常常有這種類似的情形, 尤其像老師在課堂中上課一樣, 絕大多數的學生的頻率常常蒐尋不到老師的頻率, 尤其是數理科的課。 學生收不到訊號, 他就會出現訊號不良的情況, 然後就「無訊號」, 眼睛就閉上, 接著進入「螢幕保護程式」, 甚至還進入「省電狀態」而「關機」! 頻率種類多不多, 就決定這個學生成績好不好。 成績好的學生, 他不管上甚麼課, 他都搜尋得到老師的頻率, 每節課都訊號強。 單一頻率的學生, 他就可能只有單一課程是開機狀態, 其餘一律關機。 也許所謂的好老師就要在課堂上用各種的頻率來「反搜尋」學生的頻率, 例如:談一談生活點滴、講講笑話、或將課程內容與生活經驗結合等等。(專業術語叫「引起動機」) 所以我總認為:上課上得很難,讓我聽不懂的老師,就不會是名師。(我指的是以前教我的大學教授) 其實當導師帶班真的很不容易! 一個班有三十個學生, 就會有三十種頻率。 若加上「人格分裂」的, 就不只三十種。 老師若能偵測到此班的頻率, 這個班就會與老師有良好的互動, 班級氣氛就會越來越好; 若一直偵測不到這個班的頻率, 或老師根本就不願意去偵測, 就可能使師生衝突不斷或是彼此形同陌路, 教學就沒有品質可言。 但說到要偵測學生的頻率, 這個工作真的很難! 所以共鳴哲學告訴老師們: 主動搜尋學生的頻率, 用學生的頻率和學生交談, 用學生的頻率和學生談功課、談心。 若要等學生來跟著老師的頻率, 可能會很失望, 不是沒有這種學生, 而是數目非常稀少。

共鳴哲學

在物理學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共鳴 它的產生必要條件 是要有相同的振動頻率 也就是兩個物體間 若A物體發生振動 不遠的地方有一個還沒振動的B物體 若B物體振動起來的頻率和A物體相同 不久之後 B物體會「自己」發生振動 這就是共鳴 在自然界中每一種物質都有它特定的振動頻率 所以我們會發現: 敲門時,不管是用手敲、用筆敲、用棍子敲, 聲音的音高都一樣, 因為振動頻率決定了音調。 所以,固定的物質,頻率是固定的。 在人與人的相處上, 發現「頻率」就如同人的「個性」或「想法」, 它是「固定」的。 常常會聽到有人說: 「沒辦法,這就是我的個性!」 或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當兩個人的「頻率」相同時,就能「共鳴」, 這是因為這兩個人有相似的想法, 或相似的個性,。 於是能彼此接納、彼此欣賞。 很多所謂的知己, 就是頻率接近的兩個人。。 我們也常常聽到: 「沒辦法,我的曲太高,所以才會曲高和寡、懷才不遇!」 可能這個人的頻率「太奇怪了」, 沒有人跟他的頻率接近, 於是共鳴不起來。 有時我會戲稱這種人的頻率是「超聲波」, 也可能來自「外太空」, 不是「動物」能夠偵測得到的。 這種「共鳴」非常奇妙, 能互相共鳴的人, 他們彼此的一個眼神、 一個微笑、 或簡單的一個字, 一切盡在不言中! 但若是頻率差太多的, 就會話不投機三句多, 有時還會火藥味十足、烽火連天, 甚至殃及無辜、民不聊生! 這麼好玩的特性, 姑且戲稱它為「共鳴哲學」吧!

最低能量最大亂度

記得唸大學時的連坤德教授曾說過一句話: 「宇宙法則就是:最低能量、最大亂度。」 這句話很有趣 至今,我上課中還是常常會用到 「最低能量」就是自然界會走向能量低的反應方向 例如:水往低處流(位能變低)、自然發生的反應大多是放熱反應(放出能量)等等 人也是這樣 若除去「意志力」的因素 人是會往「低處溜」的 所以早上很難起床(因為位能會增加) 站著想坐下 工作想退休 「最大亂度」是指東西只會越來越散亂,不是越來越整齊 例如:宇宙膨脹(距離增加)、房間整理好自然會變亂、積木到在地上不會自然變房子等等 其實最大亂度可使能量降低 於是世界只會越來越亂 明天只會變得更糟 壞人只會越來越壞(壞是一種亂度) 雖然宇宙法則如此清楚 但至今還是有許多人認為「宇宙是自然形成的」 「生物是會越演化越複雜」 這種無知就好像相信 「積木掉在地上會變城堡」一樣 學了這麼多年的科學 越來越無法認同進化論 越來越無法否定造物主的存在

共鳴哲學談同理心

任何固體的東西被敲擊時,都會發出某個音高的聲音。例如:敲玻璃有玻璃的聲音、木頭有木頭的聲音、銅鐘有銅鐘的聲音。這些東西振動聲音的高低是固定的,稱為每一種東西的振動頻率,是不變的。當兩種東西的振動頻率相同時,就容易發生「共振」,出現「共鳴」的現象,也就是會越振動越大,會一起發出越來越大的聲音,也如同盪鞦韆可以越盪越高一樣。 要出現共鳴的現象,振動頻率要相同。因為這種頻率是每一種物質的特性,有如每個人的個性一樣。正所謂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頻率與個性都是固定的,是不會改變的。 觀察周遭的人: 有時會看見某人和某人不合,有可能是 因為頻率不同,無法共鳴。 有的人和某個人可以很有默契 ,那是因為他們的頻率非常接近,產生了共鳴。這樣的人,有時藉著一個眼神、或一抹微笑,他們已經明白對方所想。 但是,並非所有的人的頻率都是不能改的,有的人頻率是可調整的, 這種人, 雖然有自己的頻率, 但在人與人的相處中, 願意調整自己的頻率, 去搜尋對方的頻率產生共鳴。 他們容易了解別人的立場和想法,我們會發現 跟他們談話是一種享受,他們 是親和力高的人, 也是這幾年所謂「EQ」高的人。 主耶穌就是個可以調整自己頻率,去與身邊小人物發生共鳴的典型例子。有一次 耶穌對銀庫坐著,看眾人怎樣投錢入庫。有好些財主往裏投了若干的錢。 有一個窮寡婦來,往裏投了兩個小錢,就是一個大錢。 耶穌叫門徒來,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投入庫裏的,比眾人所投的更多。 因為,他們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裏頭;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可12:41-44) 耶穌當時調整他的頻率成為這位寡婦的頻率,耶穌感受到寡婦的想法與用心,所以看見了這位寡婦的奉獻行為。一般人只會看到財主的奉獻,因為動作及大,非常招搖。因著與寡婦的心共鳴,耶穌知道她的心。今天,耶穌也知道我們每個人的心,因為祂願意調整祂的頻率,來知道我們的需求。這就是同理心。 有同理心的人。 不管你是什麼身分、 是什麼學歷、 還是什麼話題, 他都能讓你相談甚歡,明白你的心。 在我們的身邊,不容易遇到 這種等級的「高人」, 他們也可能只是個不起眼的小人物, 但卻極受歡迎, 經常默默地在團體中產生凝聚力。聖經也勉勵我們要努力成為「頻率可調的人」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 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他本有神的形像, 不以自己與神同等...

由壓力公式看生活壓力

這是科學上的壓力定義。P=F/A 人生中的壓力也有類似的關係: P(壓力)會跟 F(承受的工作量、難度、心理上的痛苦感覺) A(我現有的能力、體力、經驗、可以跟我分攤工作的人數)有關 當然工作量越多、難度越高,對人身心的壓力就越大(正相關);反之,若我現有的能力越大、體力也充沛、經驗也豐富,對人身心的壓力就越小(負相關)。換句話說:F越大,壓力越大;A越大,壓力越小。 壓力的出現,往往是「超載」的心理結果。若在能力以內的事,即使工作難度很高、分量很大,卻足以勝任,那就搆不成壓力。 但適度的壓力是好的。曾聽說教會中,國泰與中華女籃總教練洪玲瑤姊妹曾跟我們說:她最怕比賽時毫無壓力,因為那場比賽通常會輕敵,可能會輸得一塌糊塗。所以她喜歡有一定的壓力來面對挑戰。這使我想到:主耶穌也會給可以構成壓力的一些事件給我們,既然要成為「壓力」,就必須事略略超越我們能力、經驗的事。而壓力的降臨,常常是要提醒我們「要知道自己的軟弱,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人若沒有壓力,就容易自以為是,輕敵(輕忽魔鬼的誘惑),然後跌倒。 從屬靈的角度來看壓力: 經上說: 「人在幼年負軛, 這原是好的。 他當獨坐無言, 因為這是耶和華加在他身上的。」(哀3:27-28) 所以聖經認為越早(幼年)承受壓力越好。 但世界上面對壓力的觀念就是要勇於突破,和屬靈面對壓力不同。 經上又說: 「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 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 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 你們竟自不肯。」(賽30:15) 顯然聖經教導我們面對壓力的方法不是去「突破」,而是要「歸回安息」,就是「不要去突破」。但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所以這段經文接著又說: 「你們卻說:不然,我們要騎馬奔走。 所以你們必然奔走; 又說:我們要騎飛快的牲口。 所以追趕你們的,也必飛快。」(賽30:16) 那麼,該怎麼做呢?耶穌親自說: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28-30) 這裡告訴我們如何從屬靈的角度處理壓力?第一、到耶穌這裡來(禱告);第二、放鬆不要急(保持柔和謙卑);第三、學耶穌的處事方法(WWJD,看看耶穌怎麼做?就是要每日讀聖經);第四、信仰是容易的、擔子是輕省的(別看錯了,要依靠聖靈放輕鬆) ...

你用濾藍光的眼鏡看世界嗎?

藍光是大自然可見光最強的色光。要不是因為3C產品與LED燈的問世,他還不會這麼有名。3C產品與LED燈中的藍光是最易長時間進入人眼球的人造光,因傷害大,所以有「濾藍光」的鏡片問世。 濾藍光是好的,我想從另一方面來談談: 耶和華曉諭摩西說:「你吩咐以色列人,叫他們世世代代在衣服邊上做繸子,又在底邊的繸子上釘一根 藍細帶子 。你們佩帶這繸子,好叫你們看見就記念遵行耶和華一切的命令,不隨從自己的心意、眼目行邪淫,像你們素常一樣;使你們記念遵行我一切的命令,成為聖潔,歸與你們的神。」(民15:38-40) 舊約聖經提到的「藍色」是「屬天」的意思,即:關於神、敬虔、真理的一切。 有許多人戴濾藍光的眼鏡看世界、看人生,於是「不見耶穌,只見世俗」,因為耶穌(屬天的藍)已被濾掉,於是生活中想的做的都是世俗的追求、想法、污穢。遇到事情不懂得靠神,因為神早已在他生命中被濾掉了,他的世界於是黃黃的。他的生活充滿抱怨、不滿、憂傷,因為沒有神的成分。他會為所欲為,甚至在光天化日下做盡傷天害理的各樣齷齚的行為,因為他心中沒有神。 有的基督徒戴濾藍光的眼鏡到教會,他看不見神的做為,來到教會「不見耶穌,只見問題」,專找教會的軟弱,常常以先知自居感嘆教會的不足,並大肆表達他的不滿。總認為「眾人皆醉,為我獨醒」,因為耶穌(屬天的藍)已經被他的有色眼光濾掉了,他不知道教會被允許軟弱存在,是要給我們機會懂得禱告依靠神。試想:若教會已然完全,信徒個個剛強,人人信仰堅定,屬靈智慧充足,那.......要如何彼此代禱?聖經說:「富戶窮人在世相遇, 都為耶和華所造。」(箴22:2),殊不知神是要我們強壯的,懂得靠主去擔待軟弱的,而不是漫罵。 有的戴濾藍光鏡片的基督徒因看不見神,整天想著世俗的事情,他的世界沒有「藍光」,跟沒信主的人一樣,即使來到教會也不知拜神,有機會就是滑手機,聚會打瞌睡,靠著蠻力做教會的安排工作。 我,還帶著看不見的濾藍光眼鏡嗎?我以成見自豪看待一切嗎?我的世界,黃黃的嗎?小心哪!  

迎著光,世界不在有色彩

退休前,每天都要開著車經過某東西向路段,上班剛好面向正東方,下班剛好走在正西方向的道路上。無論上班或下班,耀眼的陽光迎面撒下,強烈的日光,霎時間發現四周只剩黑色的影像。四周不是有綠的行道樹、紅色招牌、美麗的建築物?面向陽光,美麗的顏色瞬間消失,只剩白色的光、黑色的景物。 科學上,任何物體可以有顏色,是因本身反射特定顏色的光線來成為它的顏色。換句話說,物體有顏色、可以美麗,功勞在「光」。沒有光的世界,美麗的物體也將黯淡,幽暗帶來的是恐懼、無奈、絕望和憂愁。景物要有意義,物體要能美麗,在於光照。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黑暗中開燈的瞬間,不確定感消失,安全感因「看見」油然而生!無怪乎許多心理醫生會鼓勵人們要多多走向大自然「曬曬太陽」,讓腦部產生愉悅的化學物質,緩解憂鬱。 聖經約翰福音第一章說神就是光,因為當光進到我們的生命中,一切事物才有意義。沒有光,東西雖在,卻看不見:看不見美物,將不知幸福;看不見野獸,將不知危險。使徒保羅深知天父真神對永生的重要,所以說: 「只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3:7、8) 這句「我因耶穌基督將世界看為糞土」中,「至寶」與「糞土」的強烈對比,或許就是這種「迎著光,世界萬物便失了顏色;行在光中,就看見真理」的感覺吧! 當我們轉眼仰望耶穌,注目定睛在耶穌身上,世界就成了虛空。若我們還感覺世界的美好與誘人,或許還沒正眼迎向耶穌。 約翰福音二十一章,當年耶穌讓漁夫彼得抓到153條大魚,然後問他說:你愛我比這些(153條大魚)還深嗎?對彼得而言,漁夫的價值在於捕許多的魚。但這時候彼得的回答是肯定的,當他看著他最愛的耶穌,就如光芒四射的真光,那本來很有價值的153條大魚,瞬間變成「虛空」。因著注目在耶穌,使「漁夫彼得」,蛻變成「使徒彼得」。 那我們呢?願意迎向光迎向耶穌基督了嗎?願意讓祂的真光照入我們如陰暗幽谷的生命嗎?已經歸入耶穌基督名下的基督徒們,有了耶穌,還有甚麼事是放不下的呢?

是幹細胞還是癌細胞?

主人說:「不必,恐怕薅稗子,連麥子也拔出來。容這兩樣一齊長,等著收割。當收割的時候,我要對收割的人說,先將稗子薅出來,捆成捆,留著燒;惟有麥子要收在倉裏。」(太13:29-30) 有一種細胞稱為幹細胞,它具有發展成許多不同細胞類型的潛力。 幹細胞能夠分裂成特殊分化細胞,如肝細胞,肌肉細胞,血球細胞,以及其他具有特定功能的細胞。幹細胞具有更新、修復、及分生、分化組織的能力。全身器官都具備有局部幹細胞的分化修復能力,尤其骨髓是幹細胞數目含量最多的地方。近年來成了新興醫療的寵兒,因為「注入」幹細胞,將自動更新身體老化、生病的細胞,讓人「延年益壽」。 相反的,有一種細胞稱為癌細胞,雖是自體細胞,卻自以為是、失控的增生、搶奪養分,最後造成人體死亡,這種現象稱為罹癌。這樣的癌細胞還會轉移,去到哪裡破壞到哪裡,它的恣意妄為,導致最後的同歸於盡,它仍「樂此不疲」! 人的社會中,若多一點「幹細胞」般的人,他們是「全功能的」,去到哪裡,都可以特化成該地方得力助手。這樣的社會,各司其職,替換不良,前途一片光明!如果多的是「癌細胞」,好吃懶做、不服指揮、不停自我膨脹,這個社會就可能逐漸走向衰亡! 有的人,去到哪個部門,都能盡快就手,迅速補位,這種人就稱為「幹細胞」;有的人,不管分配到哪的部門,都不會做事,只要求薪資與優渥的待遇,甚至自以為是,不接受規範與指揮,不斷爆衝擴張,這種人就叫「癌細胞」。 耶穌的門徒中,有幹細胞門徒,也有癌細胞門徒。但在耶穌全能全知的環境下,癌細胞雖最後賣了耶穌,讓救主釘死在十架,最後卻反倒成就神救恩大功。但是關於癌細胞,耶穌說:那人若不生在世倒好。 我是幹細胞?還是癌細胞?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