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司既在民中為首,就不可從俗沾染自己(利21章)
當我們信主受洗之後,神對我們的要求就是「祭司」的心志,過著為自己、為人代求的生活。這樣的身份已定,不容改變,就如耶穌曾說: 5:13「 你們是 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馬太福音) 耶穌不是說:「你們『要成為』世上的鹽」,而是說:「你們『是』世上的鹽」,意思是「鹽」的身份已定,不會鹹就是罪。今天同樣我們也是祭司的身份,活得不像祭司,也是我們的罪。 既然如此,祭司要怎樣做?原則是什麼?於是這裡利未記21章說: 21:4 祭司既在民中為首 ,就 不可從俗沾染自己 。(利未記) 身為祭司,要看重自己的身份,不要過著人云亦云、聖俗不分,以至於沾染自己。「民中為首」這句話,讓我想起「雞與鷹」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印地安人打獵時不小心獵殺了母鷹,於是獵人環顧四周,真的在懸崖上看見一老鷹的窩。爬上去之後,看見一個老鷹蛋。基於印地安人的傳統,與大自然共存的永續觀念,他們覺得要負起幼鷹撫養責任,於是大夥兒將老鷹蛋帶回去。 這蛋要怎麼孵呢?放進母雞的窩好了,因為母雞是世界上對於任何小動物都可以不分彼此,願意去愛護的動物。這老鷹蛋就跟著其他雞蛋一起被母雞孵化了,然後故事正式開始: 母雞一如往常帶小雞們和「小鷹」一早就到雞窩外「抓抓土、啄啄蟲」。小鷹在雞窩孵化,一直以為他就是「雞」,因為媽媽說他是雞,所以他就接受他是雞的事實。但是,小鷹心底總有個疑問:「為什麼我長得跟別人不同?」「為什麼那幾條蟲別人都吃得津津有味,我為什麼老是想吐?」「為什麼我的叫聲不一樣?」「為什麼我這麼『醜』?還好媽媽說我很漂亮,不要理別人的看法。」「為什麼我老是覺得很餓?」 小鷹漸漸長大,小雞也變成大雞,但是小鷹的塊頭就是高人一等,讓他更覺得自己是不是「異類」? 慢慢的,小鷹漸漸地被雞、被環境同化,讓他開始思考像雞、行動像雞、追求像雞,他也不再去想自己為什麼與眾不同的問題。 有一天,他們跟平常一樣地在抓抓土、啄啄蟲時,突然聽到天空一連串響徹雲霄、極為雄壯的鳥叫聲,大夥兒抬頭一看,見一隻「大鳥」在極高的天空盤旋,飛行姿勢極為優雅。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問:「那是什麼鳥啊?」沒人知道! 後來雞媽媽就說話了:「那啊!是我們鳥族的驕傲,叫做『老鷹』,但是我們是『雞』,雞一輩子都不會變老鷹的,所以別看啦,還是繼續跟媽媽抓抓土、啄啄蟲卡實在!」 這隻長大的小鷹,雖然極為羨慕,卻...